|
向科技强市加速迈进——濮阳市助力科技型企业时间:2025-01-20 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成功获批,省实验室建设实现“零”的突破; 全年新增55项科技成果汇入国家火炬中心成果库,创历史新高; 省科技奖励评选实现新跨越,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成功创建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化工新材料产业分中心,为全省首批四家之一; 河南省绿氢制储运及装备中试基地成功获批,全市现有省级中试基地3家…… 一项项数据,再次展现了濮阳科技强市的实力。 科技型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科创活力的重要指标,一个地区科技型企业多与少、强与弱,决定了未来这个地区的竞争力。在科技型企业的赛道上,濮阳“加速度”正在精彩上演。 平台建设优布局重绩效 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已成为濮阳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2024年2月28日,省级实验室——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正式揭牌,落户濮阳。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获批后,坚持“边建设、边科研、边出成果”,先后联合宏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市域龙头企业开展“生物秸秆制备生物航煤技术开发”等生物基功能材料方向科研项目,联合濮阳市盛通聚源新材料有限公司、蔚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布局“环戊烯制戊二醛催化技术开发”等产业化项目。 此外,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还有序推进实施“生物基高速飞行器特种燃料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玉米秸秆高效制木糖/糠醛连续生产工艺技术开发”“丙交酯聚合反应过程调控及其环内酯共聚物的研发和产业化”“连续流微通道反应系统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等4个重点项目,以及“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技术开发与应用”“绿色印刷CTP版材感光液产业化应用”“生物基UV树脂及单体的合成研究与产业化”“高性能激光封边聚酯树脂的合成与产业化”“生物基二元醇及其衍生品技术开发与应用”“透明阻燃聚碳酸酯开发与产业化”等6个产业项目。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市先后建成河南省晶态分子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依托濮阳市盛源集团建设)、河南省多酸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依托濮阳市联众兴业化工有限公司建设),河南省生物基原料制烯烃与聚烯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建设市级平台31家,并常态化开展平台绩效评价;中原实验室、仓颉实验室成功召开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实验室建设进入规范化、制度化、实体化运营新阶段,形成了覆盖各县区主导产业、各产业链开放协同的创新平台体系。 主体培育增总量提质量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 2024年,市科技局持续深化“创新龙头树标引领,高新企业重点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三大梯次培育行动,催生了一批科技型单项冠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2024年,市科技局梳理出12家科技型单项冠军企业或单项冠军产品生产企业,并向省科技厅推荐为2024年度河南省创新龙头备选企业。经过层层遴选,天能集团(河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成功入选。 融资难、融资慢,是“高科技、轻资产、无抵押物”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共性问题。为此,我市于2021年出台《濮阳市支持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八条措施》,支持科技研发平台以 “科技贷”“科技保”的方式申请贷款,大大缓解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燃眉之急。2024年以来,市科技局通过不断强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着力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截至目前,我市科技企业通过“科技贷”业务,共获得授信支持2亿余元。 项目攻关破瓶颈解难题 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 2024年以来,市科技局相关人员用“笨”办法、下“笨”功夫,深入企业调研,全面掌握全市关键产业链的技术卡点堵点,精准争取省级科技项目57项,支持资金4602.5万元(资金已直达企业);布局市级重大科技专项30项,撬动企业研发投入4.2亿元,实现了企业新增年销售收入38.6亿元。 随着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我市企业纷纷铆足干劲儿,一举攻克多个技术难题。 河南雷佰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2022年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风力发电叶片用固化剂甲基环己二胺(HTDA)国产化项目研究”项目于2024年5月通过专家验收,成功攻克甲苯二胺(TDA)加氢工艺难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甲基环己二胺产业化,打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和市场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成为全国首例。河南雷佰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生产的甲基环己二胺完全可以替代进口固化剂系列产品,并与艾普科航空科技(台州)有限公司、广州聚合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康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产值4199万元。 濮阳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2022年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熔融结晶技术在香料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通过专家验收,成功攻克香料产品超高纯度的提纯问题和香气处理难题。 我市生物基材料产业链重点企业河南省生物基材料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的2022年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糠醛连续自动化改造联产纤维素”项目通过专家验收,成功攻克糠醛生产连续自动化、糠醛渣提取纤维素技术难题。 此外,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利用餐饮废油、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经过水洗、去杂、加氢脱氧、异构化一道道复杂技术工艺处理工序提炼出生物航煤,并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可持续航空燃料适航证,成为国内首家取得SAF适航证的民营企业。 交流合作塑品牌扩圈子 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信息不对称。不少科研单位的成果转化部门缺乏外部资源和渠道,难以组织务实有效的项目推介活动。如何让更多科技成果在源头更快更好地转化应用,这是一道令全世界头疼的难题。 为此,市科技局于2024年初大力实施“濮科汇”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行动(以下简称“濮科汇”),积极促进我市各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紧密的成果转化协作机制。如,院士专家为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把脉问诊”,濮阳市盛通聚源新材料有限公司与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合建中原学者工作站…… 就这样,“濮科汇”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我市科技成果转化的引擎,助力科技成果从源头转变为产业技术落地企业。“濮科汇”的深入实施,有效链接了科技成果的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营造了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良好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濮科汇”共开展“走出去、请进来”产学研对接活动32场次,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等16家高校院所以及国内2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8.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9%;为10家企业争取了“科技副总”;柔性引进高学历人才143人。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市科技局将聚焦培育壮大“6+20”产业链群,锚定制造业倍增行动目标,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科技合作凝聚创新资源,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力营造科技创新优良生态,集聚科技创新强动能,塑造制胜未来新优势,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本报记者 张迪 通讯员 张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