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的濮阳“城市大脑”—— 市大数据中心时间:2022-12-09 12月8日,走进位于市城区龙泽大街和金堤路交叉口西南的濮阳市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现场,透过密密麻麻的防护网,可隐约听到各种施工的声音,却几乎看不到人影。 “我们的防护网都是钢制的,很密很结实,在外边看不到人影,但在大楼里面,现在每天都有200多人在施工。”中国一冶濮阳市大数据中心项目经理张韬说。 濮阳市大数据中心是省重点建设项目,占地面积39.6亩,概算投资11.9亿元,总建筑面积6.6万余平方米,地上建筑由两个单体组成。其中:机房楼4层、高29.7米,配套服务楼21层、高96.1米;地下建筑1层。据介绍,该项目建成后,将会是濮阳的“城市大脑”和智慧中枢,并可作为全市大数据行业小微企业的孵化器,届时可实现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利用、经营和资源共享,为我市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濮阳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将成为濮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这是一个异型结构建筑,这样的建筑不仅在濮阳市独一无二,在全国也不多见。”张韬自豪地表示,机房楼的形状像个“0”、服务楼的形状像个“1”,形象阐释了计算机从“0”到“1”的二进制算法。张韬耐心解释了项目设计的精妙之处:这两个单体建筑,每一层的建筑高度都不一样,从下到上每一层的建筑面积和形状又不一样,比如有的是椭圆形、有的是圆形,每一个椭圆形的大小又不一样;每一个楼层的所有窗户,除了相互对应的那两块,其他的都不一样;每一个楼层的转弯弧度也是不一样的。 “这么独特的设计,施工难度挺大吧?”面对记者的疑问,张韬点头道:“可以说,整个楼的重心是‘偏心’的,使用的钢筋和混凝土的标号也都是超规格的。要处理好这些技术难题,全依靠公司的‘智慧工地’建设。”所谓“智慧工地”,就是中国一冶充分利用IOT、BIM、大数据、AI等核心技术,实时采集现场数据、自动分析建模,通过精准分析、智能决策、科学评价,形成一套数据驱动的新型管理模式。这套管理模式不仅应用于生产指挥调度、生产管理、物料管理,还应用于安全管理和绿色文明施工。张韬表示:“通过物联网技术和工程可视化系统,我们能将每一处施工细节通过三维模型直观呈现在你的眼前。技术人员可根据三维模型对不同的施工难点提前建模,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能,还能有效节约成本、实现安全可控。” 市大数据中心项目自2021年11月开工建设。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作为施工方的中国一冶项目部始终秉承“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精神,对参与项目建设的干部职工实行全员闭环管理,大家吃住在工地,尽量减少疫情对施工造成的影响;作为建设方的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专门成立了基建办,基建办主任张东征作为项目现场负责人,和有关同事一起,全天候全程服务好项目建设,比如及时解决好项目的各种手续办理、重污染天气施工审批、原料物资运输协调等。张东征表示:“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围墙外的事情都办好,让企业安心放心抓好工程建设。”“我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开展过工程建设,但要论营商环境,真是要数濮阳最好了。”张韬称赞道。 正是因为大家齐心协力、共谋发展,截至目前,市大数据中心项目已完成总建筑面积85%的工程量,预计2023年12月完成建设。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韩勇表示:“目前的工程进度基本是按计划进行的,我们都有信心,把这个项目建成濮阳的地标性建筑!”记者 段利梅/文 黄立/图 |